PCS海水生物技术交流论坛

标题: Ostorhinchus sp. 10 [打印本页]

作者: 小笼包    时间: 2020-9-25 14:46
标题: Ostorhinchus sp. 10



中文名:
英文名:Golden-lined cardinalfish
学名:Ostorhinchus sp. 10

简介:
东澳大利亚热带海域的一个未描述物种,分布范围南至亚热带海域。栖息在浅水的岩石区或碎石岩礁区,单独或成对活动于岩洞和洞穴附近。
条纹在头部黑色,到身体逐渐变成黄绿色;中部条纹上下边缘有一对白色细线从口鼻部起始穿过眼睛;体上部有一条黄色细线从口上部起始,沿背部延伸至尾柄;尾鳍接近基部的位置有一个瞳孔大小的黑斑点。体长约8.5厘米。

科属总介绍:
天竺鲷亚科Apogoninae包含36个属,分为14个族,其中鹦竺鲷族Ostorhinchini仅一属,即鹦竺鲷属Ostorhinchus。属名意为“osteo-”(骨头,骨质的) “rhynchus”(鼻部,吻部),即指模式物种的骨质上下颌,发达强壮且边缘成参差不齐的锯齿状,用以代替牙齿。
鉴别:第一背鳍硬棘6枚或7枚;第二背鳍硬棘1枚,软条9枚,第一枚分段软条分支;胸鳍软条11-16枚;臀鳍硬棘2枚,软条8-9枚,第一枚软条分段且分支;尾鳍叉形,主要分段鳍条9+8枚,中间15枚分支,最上和最下的鳍条不分支。头和全身覆盖栉鳞,包括前背部、面颊、鳃盖、胸腹部、两个腹鳍腋和尾鳍基部;穿孔侧线鳞6-26枚,鳞片上有多个孔;头和身体有一条或多条浅色或深色的条纹,有时仅头部或仅身体有条纹,尾鳍基部有时有斑点和色块,有时没有;胃和肠黑色。上颌骨缺失;绒毛状牙齿组成一条或多条齿带生长在前颌骨、齿骨、犁骨、颚骨上,或颚骨无牙同时齿骨侧面的绒毛状牙扩大;发育完全的鳃耙10-26枚;眶下骨6枚,骨架连接在第三枚;基蝶骨存在;前角舌骨平滑或有缺口;前鳃盖骨脊部平滑,边缘锯齿状;上神经骨通常3枚,有时2枚;椎骨10+14枚;肋骨8枚;胸膜骨8枚;一对缩小的尾神经骨,有时缺失;尾上骨3枚;尾下骨5枚,互相独立或第1和2枚融合。
鹦竺鲷属的模式物种是黄身鹦竺鲷Ostorhinchus fleurieu。属内包含了很多个演化支,这些演化支在更详尽的研究后可能被归类为亚属或者升级成为独立的属。鹦竺鲷属目前有超过95个已知的物种,许多物种的分类地位仍不明确,另外有许多物种显然不是单一系群,而是由好几个相似的物种组成的复合体来描述的。许多被认定是同种异名的描述也应该和新名一样被重新审定,如一些通过形态外观来确定的物种,很显然这些因为相似外观被归类到同一学名的很可能是不同物种;以及一些在印度洋-太平洋海域广泛分布的系群,虽然归类到同一学名但不同种群表现出明显的地理分布局限性;此外由于混乱的描述和同义名管理,一些最近描述确定的物种很可能是很久以前就命名过的。想要浏览全部鹦竺鲷物种可以点击文末“鹦竺鲷属”标签进行检索,或在天竺鲷科图鉴库选择“鹦竺鲷族”的主题分类。
更多有关天竺鲷科的信息请参阅天竺鲷科综述






欢迎光临 PCS海水生物技术交流论坛 (https://www.pcsea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