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S海水生物技术交流论坛

标题: 菲律宾叉鼻鲀/线纹叉鼻鲀(Arothron manilensis) [打印本页]

作者: 猫又    时间: 2019-12-18 19:26
标题: 菲律宾叉鼻鲀/线纹叉鼻鲀(Arothron manilensis)






俗称:菲律宾叉鼻鲀、线纹叉鼻鲀
英文名:Narrow-lined puffer
日文名:スジモヨウフグ
学名:Arothron manilensis
命名者及时间:MariondeProcé, 1822
同义学名:
Arothron manillensis (Marion de Procé, 1822)
Dibolomycter longicaudus Bibron, 1855
Dibolomyctère longicauda Bibron, 1855
Dilobomycter longicaudus Bibron, 1855
Holacanthus pilosus Gronow, 1854
Holocanthus pilosus Gronow, 1854
Tetrodon manilensis Marion de Procé, 1822
Tetrodon virgatus Richardson, 1846

最小水族箱尺寸:400升
饲养难度:低
饲养要求:
盐度:1.020-1.026
酸碱度:7.8-8.5  
最大体长:31公分
珊瑚兼容性:不兼容
食物要求:甲壳类动物、贝类、海星、海胆、食用蟹、鱼(小鱼)、珊瑚、无脊椎动物、底栖动物、鱼粮、薄片鱼粮,冷冻食品(丰年虾等)、磷虾、糠虾。
生活深度:2-20米。
温度范围:22-26°C
主要分布:西太平洋的婆罗洲,菲律宾,西北澳大利亚至萨摩亚,北至琉球群岛,南至新南威尔士州,澳大利亚和汤加。

分类地位
域:真核生物域 Eukaryota
界:动物界 Animalia
门: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辐鳍鱼纲 Actinopterygii
亚纲:新鳍亚纲 Neopterygii
总目:棘鳍总目 Acanthopterygii
目:鲀形目或称固颌目 Tetraodontiformes
科:四齿鲀科 Tetraodontidae
属:叉鼻鲀属 Arothron

简介:
菲律宾叉鼻鲀整体主色调为浅绿色灰色至褐色,侧面有浅黄色至深棕色的条纹,在胸鳍基部为黑色。

四齿鲀科总介绍:

四齿鲀科在全球分布广泛,也有淡水可以饲养的品种,也有海水品种。由于其上下颌与颚骨完全愈合,而中间又有细缝将之分成左右两片,成为四齿状,所以称为“四齿鲀”。四齿鲀没有腹鳍,只靠胸鳍和短小的背鳍和臀鳍游泳,所以泳速不快。它的体表因鳞片多埋在皮下,因此看来光滑无鳞,偶有短棘刺露出体表。四齿鲀可以靠牙齿或咽齿的磨擦来发声或是靠振动鳔来发出声音。
四齿鲀科中的兔头鲀属(俗称鲭河鲀)其中有若干种肌肉有毒,有的甚至有剧毒,不管是被加工制造成鱼干或直接烹食,中毒事件时有所闻,因此必须学会辨识。俗名“白规”的月尾兔头鲀则是其中毒性最强的一种。

四齿鲀科鱼类的食性相当广泛,有些种啃食海藻或海草,有些种则以生活在礁区、行动缓慢、带有硬壳的无脊椎动物为食。它坚硬有力的齿板,可以啃食或咬碎珊瑚、虾蟹贝类或海星、海胆等棘皮动物的硬壳,像是魔鬼海星(棘冠海星)就是其中一种叫纹腹叉鼻鲀(Arothron hispidus)的食物。也因此之故,人们在饲养淡水水族宠物时,如果水族缸中出现大量的螺类,就会放进一些淡水的鲀属鱼类(Tetraodon spp.)来帮忙清除螺类。
这些鱼类饲养条件并不苛刻,只要能喂上适合它们的食物一般的鱼缸都能饲养。对水质要求不高,合适的低水流环境能够使它们很快适应。

四齿鲀科的鱼类当遇到危险时,会吞水到胃腹部的特殊空腔,使自己鼓胀成球,让敌人无法一口吞食。此外,有不少种类体内的内脏、肌肉或皮肤都具有神经性剧毒,因此聪明的掠食者都知道,最好不要轻易尝试所有的四齿鲀。最近的研究还发现,当四齿鲀受到威胁时,甚至于会分泌毒素到水里,吓阻掠食者的攻击。
四齿鲀科有许多种类都有聚集产卵的习性,如多纪鲀属(Takifugu)的鱼在日本的5~7月会洄游到沙滩上去产卵,非常特别,甚至会挑满月或新月的大潮水时,大批抢登砾石滩上产卵,蔚为奇观。







欢迎光临 PCS海水生物技术交流论坛 (https://www.pcsea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