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S海水生物技术交流论坛

标题: 考氏鳍竺鲷、泗水玫瑰、巴厘天使(Pterapogon kauderni) [打印本页]

作者: 小笼包    时间: 2020-10-18 07:53
标题: 考氏鳍竺鲷、泗水玫瑰、巴厘天使(Pterapogon kauderni)
本帖最后由 小笼包 于 2020-10-18 08:38 编辑











中文名:考氏鳍竺鲷,珍珠飞燕子,泗水玫瑰,巴厘天使,峇里天使,长鳍玫瑰,大眼玫瑰
英文名:Banggai cardinalfish
学名:Pterapogon kauderni
初始命名:Pterapogon kauderni (Koumans, 1833)

界:动物界 Animalia
门: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辐鳍鱼纲 Actinopteri
派:栉鳞派 Ctenosquamata
类:棘鳍类 Acanthopterygii
亚类:鲈形亚类 Percomorphaceae
系:虾虎鱼系 Gobiaria
目:钩头鱼目 Kurtiformes
亚目:天竺鲷亚目 Apogonoidei
科:天竺鲷科 Apogonidae
亚科:天竺鲷亚科 Apogoninae
族:圆竺鲷族 Sphaeramiini
属:鳍竺鲷属 Pterapogon

性情:温和
生物兼容性:珊瑚安全,小鱼安全,无脊椎动物安全
盐度:1.020-1.026
温度:22-28℃
食物:
最大体长:7厘米
分布范围:班盖群岛(Banggai Islands)
生活水深:
IUCN评级:EN 濒危
CITES贸易等级:附录二(限制国际贸易)

简介:
考氏鳍竺鲷Pterapogon kauderni是一个十分有魅力的海水观赏鱼,外观和行为模式、繁殖机制都可以说在常见的海水观赏鱼中独树一帜。它们像其它海水天竺鲷一样将卵块含在口中孵化,考氏鳍竺鲷可能拥有所有天竺鲷科物种中尺寸最大、数量最少的鱼卵,直径约2.5毫米,一窝卵最多约20枚,甚至在仔鱼孵出后,仍愿意将这些小家伙含在嘴里,宽容它们在“家里”多住几天,幼鱼离开父母独自生活时高度发育,它们采取的繁殖策略是少而精,产少数卵但是确保这些卵的后代都能存活,这也是其地理分布十分局限的原因,形成对比的是其他一些天竺鲷如黄鹦竺鲷Ostorhinchus aureus,它们采取的是另一种繁殖策略,一次产下数以千计的细小鱼卵,孵化出的仔鱼发育程度很低,仍需要一段时间的浮游漂流阶段继续发育,这种繁殖策略的鱼类通常都在整个印度洋-太平洋海域广泛分布。幼鱼聚集成群,在浅水海草床等栖息地与长刺海胆等一起活动,在长刺之间寻求保护,有时也利用海葵的刺细胞进行躲避,幼鱼的活动水深十分浅,约2米水深,刚好低于低潮水位。
关于饲养没什么好说的,天竺鲷科鱼类都不难饲养,但是考氏鳍竺鲷通常不能接受颗粒饲料,但是容易接受虾肉等食物,需要注意其有较强领地意识,混养温和的小型鱼需要注意。
种加词是为了纪念瑞典爬虫学家Walter Kaudern (1881-1942),正是他采集了这个物种的模式标本。最初认为其仅分布在苏拉威西中东部的班盖群岛(Banggai Islands),最近的生物考察则有了更多的发现,这个物种在水族贸易中备受追捧,水族行业不止是威胁其自然种群,也在人工繁殖方面获得许多经验(参阅巴厘天使的圈养繁殖),此外水族贸易将其运输到世界各地,鱼友有意无意的释放又扩展了其自然分布。目前IUCN对其评级为濒危(2007),华盛顿公约将其列入附录二。

科属总介绍:
天竺鲷亚科Apogoninae包含36个属,分为14个族,其中圆竺鲷族Sphaeramiini包含7个属:拟天竺鱼属Apogonichthyoides、银口天竺鲷属Jaydia、圣天竺鲷属Nectamia、黑腹天竺鲷属Xeniamia、鳍竺鲷属Pterapogon、鳍天竺鲷属Quinca、圆竺鲷属Sphaeramia。鳍竺鲷属Pterapogon是一个单种属,模式物种也是唯一的物种考氏鳍竺鲷Pterapogon kauderni (Koumans, 1833),属名词源 “ptera”(鱼鳍),可能是指其拉长的背鳍、臀鳍和尾鳍,后缀是天竺鲷科的模式属天竺鲷属Apogon。
族的鉴别:背鳍有三种质数形态,(第一背鳍硬棘7枚;第二背鳍硬棘1枚,软条9-10枚)或(第一背鳍硬棘7枚或8枚;第二背鳍硬棘1枚,软条9-14枚)或(第一背鳍硬棘8枚;第二背鳍硬棘1枚,软条9-10枚),第三或第四枚背鳍硬棘最长,第一背鳍有第八枚硬棘的话,缩小成可见的细小棘刺,或隐藏在皮下不可见的刺片,由游离的第六枚远端桡骨支撑,第二背鳍的第一枚分段软条分支;胸鳍软条13-17枚;臀鳍硬棘2枚,软条8-13枚,第一枚软条分段且分支;尾鳍叉形、微凹或截平,主要分段鳍条9+8枚,中间15枚分支,上下鳍条不分支,不分支的前流鳍条最长的分段或硬棘化。头和身体被栉鳞,包括前背、鳃盖脸颊、胸部、两个腹鳍腋和全身,栉鳞覆盖向尾鳍基部;前背鳞片1-3枚,栉鳞或圆鳞;穿孔侧线鳞23-27枚,侧线鳞有多个孔。胃和肠苍白或黑色,腹膜苍白。上颌骨缺失;牙齿全部绒毛状细牙,组成一排或多排齿带在前颌骨、齿骨、犁骨、颚骨上;发育完全的鳃耙7-38枚;眶下骨6枚,骨架连接在第三枚;基蝶骨存在;前鳃盖骨脊部平滑,边缘锯齿状;上神经骨2-3枚;椎骨10+14枚或10+15枚;肋骨8枚;胸膜骨8-9枚;尾神经骨一对;软骨尾上骨3枚;尾下骨5枚,互相独立或第1和2枚、第3和4枚融合,同时3和4融合成的骨板与中心轴骨融合;下尾轴骨分离。
更多有关天竺鲷科的信息请参阅天竺鲷科综述






欢迎光临 PCS海水生物技术交流论坛 (https://www.pcsea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